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epaper.bjnews.com.cn/html/2014-09/01/content_532550.htm?div=-1"
2009年拍攝的海淀北塢村(上圖)。2010年拍攝的海淀北塢嘉園(下圖)。通過城鄉一體化改造新路,北塢村由亂象叢生的城中村變身城市“綠肺”。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黃昏時分,北京玉泉山麓的北塢公園,一棵大槐樹下,一群人執手敘舊,歡聲笑語隨風而散。他們是公園的原住居民,也是北塢由亂象叢生的城中村變身城市“綠肺”的見證者、參與者。“不敢想,5年前我家就擠在大槐樹下的破平房里。”一村民感慨著。 這一切,源于海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由市場開發主導變為政府支持、鎮村主導、村民主體的創新,源于村民從“要我拆”到“我要改”的嬗變。 青龍橋 村民自主確定改造方案 長期以來,城市化是以一個個開發建設項目推進的,村民在其中往往成為“被拆遷”的客體。 在頤和園北宮門外,有六百年歷史的青龍橋古鎮因為十幾年來修地鐵、建五環路、房地產開發等五次拆遷,被分割成6個城中村。在這些被“遺忘”的城市邊角里,環境壓力大,改造難度大,村民改善呼聲高。 對此,政府幫助鎮村建立“零盈利、全封閉”方式運作的公司,通過村集體企業確保資源全部用于改造,確保村民成為改造主體及合理安置。 2013年初,青龍橋地區在鎮政府主導下,村民代表大會反復討論確定自主改造方案。這個十余年改不了、動不得的區域僅用118天就完成拆遷騰退,政府跨區域統籌建設安置房。騰退出的40公頃土地中的30%建設城市配套設施,平衡部分騰退改造資金,剩下70%進行綠化,升級頤和園周邊環境。 東升鎮 村民股東分紅1.8萬 海淀城鄉接合部的違建出租房隱患重重,但為了能多收房租,不少村民攢點錢就琢磨把原有民房加蓋一層。隨著村民自主式改造的推進,越來越多的人發現,環境好了,收入也并未因拆除違建而減少。 “過去我家私蓋的三層小樓租給幾十個人,一年收入十萬元,但那環境連我們都受不了。”北塢村村民郭桂英說,“現在家邊就是公園,還住上回遷樓,分了三套房,兩套被政府整體躉租作公租房,一年也有十萬元進賬。” 東升鎮把上世紀一些廢舊企業廠房,以自我建設、自主經營、只租不售方式升級改造為科技園。建成3年,這塊面積僅300畝的科技園年產值已達103億元,地方稅收6.2億元。 東升鎮農民以集體土地、資產入股,還當上了科技園股東。今年初分得1.8萬元紅利的村民張金虎說:“我們不僅是股東,還在園區上班拿工資,現在城里人都羨慕我們!” 玲瓏巷 聯動改造村民上樓 雙泉堡曾是一個規模超過“蟻族村”唐家嶺的城中村,這里原規劃為城市楔形綠地,因為資金無法平衡,十幾年無法落實,環境持續惡化,當地政府每年要拿出2000萬元進行日常管理,仍然杯水車薪。這樣的“骨頭”在海淀并不少見。 然而,規劃方式的務實創新,促進了雙泉堡的新生。在海淀協作規劃平臺的幫助下,雙泉堡經過2年調研已完成控制性規劃。重新規劃后該地區68%的土地仍用于綠化,32%用于安置村民,同時規劃建設科技園平衡資金。 西八里莊玲瓏巷曾創下開發立項19年未騰退紀錄,資金難以平衡是“死結”。去年,海淀啟動五路居與玲瓏巷統籌改造聯動工程,用五路居退出的低端產業用地建房安置兩地村(居)民,同時在玲瓏巷規劃建設科技商務園區,實現村民上樓、環境改善、產業提升、園區發展。SourcePh"style="display:none">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www.bjnews.com.cn
關鍵字標籤:汐止廠辦出租
|